东莞:小“亭”见证垃圾分类大蜕变
发布时间:2025-05-18 人浏览
走进东莞大岭山镇南一路,曾经杂乱的闲置地已变身整洁便民的生活垃圾投放亭。这一转变,是东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生动写照。
近年来,东莞大力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莞香花行动,推行“环卫保洁规范化十条”。目前,全市共设置 5313 个分类投放点,其中 3035 个具备遮雨、照明、洗手等功能,占比达 57%。这些投放亭如城市“毛细血管”,遍布大街小巷,既满足市民就近投放需求,又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,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。
记者走访发现,东莞各镇街的垃圾分类投放亭各具特色,或隐于绿植间,或立于街市旁,或时尚精致,或科技感十足。在大岭山镇碧桂园天钻小区,垃圾分类亭分为误时和定时两种,且经过“隐身”设计,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。亭内不仅设有四色垃圾桶,还配备遮雨、照明、洗手等功能,内部四周贴有投放指示栏、宣传海报栏和投放时间等信息栏,方便市民按说明投放。
然而,垃圾分类亭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。起初,居民自提垃圾下楼投放,阻力不小。像大岭山碧桂园天钻小区的引导员杨女士,就曾因居民不理解与不配合而委屈落泪。但她凭借开朗的性格和对工作的热情,坚持做工作,最终让小区业主认识到垃圾分类既能改善居住环境,又能为低碳环保作贡献,逐渐改变了看法。
为推动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,大岭山镇垃圾分类办联合党员和志愿者,深入村(社区)、小区、校园等场所开展宣传。大岭山城管每周还组织两次晚间桶边指引,邀请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进行分类指引,受到居民欢迎。如今,大多数居民已养成分类投放习惯,博头村村民投放厨余垃圾时,还会将塑料袋单独投放到“其他垃圾”箱内。
在规范化建设方面,茶山镇博头村共建有 4 个垃圾分类投放亭,发展 3 个引导员,垃圾分类知晓率达 98%,参与率 96%,投放准确率 95%以上。茶山与大岭山两镇还针对沿街商铺,配备直收直运的垃圾车,定时上门收集厨余垃圾。
为鼓励居民参与,两地还推出积分激励制度。大岭山打造“两网融合”资源回收站,居民收集可回收物品到站点累计积分,可兑换实用礼品;茶山建设花香郁兰小程序,市民分类成功可获取积分,兑换日用产品。
不过,垃圾分类工作仍面临挑战。投放箱体设计如何更便民合理,城市规划滞后导致选址难,投放亭设置如何兼顾排污、用电、用水等问题,亟待解决。但各镇街城管部门表示,将继续深化垃圾分类工作,完善投放亭规范化建设,探索新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,通过宣传营造全社会垃圾分类意识,推动小“亭”发挥大作用,为打造“干净有序之城”贡献力量。